可能谁也不会把一位10000号的质量经理和历史建筑爱好者联系起来,而1984年出生的邱力立就是这样一个人。作为10000号春申台的商客质量经理,他已经有十年工作经验了。在生活中,因对上海的老建筑以及背后的历史情有独钟,空余的时间里,他会背着相机走街串巷,查阅书籍,汇成文字,以#上海老建筑#为话题,发表在个人微博@王阳明66上。时间一长,#上海老建筑#话题阅读量突破2300多万,小有名气的邱力立也吸引了上海诸多资深媒体关注,澎湃新闻、《文汇报》《新民晚报》等都曾报道过他。
童年悄悄埋下了种子
“力立,房子漂亮伐?这房子老板是个大人物,很有作为,你将来长大了,要以他为榜样。”上个世纪90年代初,邱力立还是一名十来岁的小男孩,被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。爷爷家住在有着“巨富长”之称的富民路上,边上就是铜仁路绿房子、延安中路哈同花园旧址、马勒别墅等。
那时,爷爷最喜欢拉着邱力立的小手在老房子前转悠,说着房子背后的风云沉浮。比如这栋铜仁路的绿房子是匈牙利籍建筑大师邬达克的作品,因其建筑和围墙大量采用绿色面砖而得名。当时,里面有一个诊所,因为听多了关于这栋房子的故事,童年邱力立对去那里看病打针没有恐惧。而在他的心里,也悄悄埋下了一颗老房子爱好者的种子。
时光荏苒,邱力立毕业参加工作,爷爷却去世了,这颗种子被深深地埋在心底。直到2012年,邱力立看到一篇关于邬达克与“绿房子”的文章,文字的描述勾勒出熟悉的往事,他心里就像有种信念驱使一般,要去绿房子走一遍。
老房子的门难敲
通过寻访,邱力立对老房子的眷念愈发地深,他萌发了“寻踪上海往事”的念头。利用业余时间,他走街串巷、出入各大图书馆收集资料,然后对老房子进行拍摄,随后文字再汇总,发布在微博上。
不过许多出于名家之手的建筑,有的为文化建筑可以公开参观,有的则成了饭店。还有碰到不对外开放的老房子怎么办?邱力立自有方法。比如蒋介石和宋美龄缘定终生之地、瑞金宾馆等一般不对外开放,邱力立就关注“上海瑞金洲际酒店”公众号,得知那里举办摄影展开放一周,邱力立就去参加,然后一饱眼福。
比起这些,更加难的是进私宅。邱力立只能拿着相机去外围转一圈,碰到住户,他就上前搭话聊一聊老房子的尘史旧事,或许就能获得参观的机会。但是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,有一次,他去希乐公寓走拍,就被一位老先生呵斥住。
“侬张伐张伐(东张西望)做啥?”看到邱力立一个人走来走去,这位老先生面显怒意。邱力立早见怪不怪,忙解释自己喜欢老房子,所以来看一看。老先生也是见过场面的人,不吃这一套。“碰到很多不懂装懂的人,来,考考你。”来劲的老先生没问这幢房子的事,却问邱力立对面的公寓叫什么,门口的这几条马路以前叫什么名,凭借日常积累,邱力立对答如流,老先生顿时喜笑颜开,“请”他进去坐坐。在那里,邱力立不仅看到了漂亮的旋梯,他还从老先生那里获得了许多资料外的内容。比如说,希乐公寓的命名是因为背后投资的老板是希腊人。
和业内大咖成为“挚交”
虽然这只是一个爱好,但邱力立对待它确是十二分的严谨,每读一本书,他会关注这本书的“参考书目”,然后挑其中感兴趣的继续阅读积累。不过资料也有出错的时候,邱力立就借助强大的网络以及潜伏在微博上的各种建筑专业人士,使得他知识坚厚。比如新华路上的“蛋糕房”,很多资料都讲这是邬达克的作品,有位关注邱力立微博很久的专业人士,将一份说明“蛋糕房”设计者另有其人的材料上传微博并@了他,材料细致,论证缜密,使得邱力立在对“蛋糕房”的认识上更进一步。”
对邱力立来说,微博让他结识了许多业界老前辈。2015年的某一日,参观完著名银行家贝祖诒住宅后,邱力立像往常一样,整理照片文字后发布到微博上。有博友留言说,其实住宅门口的建筑铭牌是错误的,这幢房子真正的主人是“颜料大王”贝润生的儿子贝义奎。原来,这位博友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前辈,对于这次更正,邱力立很开心,又认识了一位业内行家。
邱力立曾聆听过文保专家娄承浩的讲座,讲座结束后,他要来了娄老先生的微信,虚心学习求教,娄老先生成了邱力立的良师益友。
老房子,值得保护
这几年,邱力立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。今年5月是上海文博月,邱力立接到了来自国家级建筑遗产科普基地邬达克纪念馆的邀请,以“上海历史建筑资深业余爱好者”的身份“登台开讲”,讲述沪上著名娱乐文化地标“大世界”的前世今生;此外,他的四十余张“上海老公寓”和“上海老洋房”照片接连刊登在近两年的《上海年鉴》中;市区地方志办公室要搜集有关上海历史的文字,他也受邀参与其中有关写作。
现在,邱力立将关注点放在老房子的保护上。尤其是一些私宅,入驻者对建筑内部“随意装修”,致使建筑“原有风貌”损失殆尽。6月下旬,巨鹿路888号的历史建筑被定性为违法拆除事件,违规业主被处罚3050万元。看到这一消息,邱力立很欣慰,实际上他也是这件事的推动者。一开始,这个新闻报道并没引起相关重视,邱力立在微博上@娄承浩,带动了事件的二次曝光。
不过邱力立觉得,一幢历史建筑被解救出来,还有许多历史建筑面临相似的命运,因此,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。
微博节选
【@王阳明66】:#上海老建筑#瑞金宾馆,曾几何时因其“国宾馆”的角色使人颇感神秘。说起瑞金宾馆必然要提及它最初的主人马立师家族(Morriss),大约在19世纪中后期时,约翰·马立师与他的英国同乡亨利·雷士德一起乘船来到上海(雷士德后来成为上海历史上著名的地产商、慈善家和建筑师,他所创办的“德和洋行”与公和洋行、赉安洋行、通和洋行等齐名),在初期的航运领域中“小露锋芒”后又大举涉足地产领域,终成沪上一代“地产大鳄”……
@城市的盛宴:专程去看了两次,雨天和晴天各有各的惊艳。
@jlq1102:跟着您的文笔,总能使人有无数回忆!
【@王阳明66】:#上海老建筑#十分有幸能在万科“封赏老建筑”的活动中参观了位于番禺路的孙科别墅,老洋房透过那时间积淀下的神韵,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她曾经历过那一段段过往岁月,把我们的思绪顷刻间带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的那一片沪西往事之中……
@喬箬曦Ellen:武康路附近一带的西班牙小别墅很有统一的地中海风格,但和这一栋还是很有差别的,下次有空去看看。
@Low-Key_Rabbit:建筑整体保存还是完好的,但给人产生一种“被遗忘”的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