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信息网络部IDC浦西中心横浜机房里,有这样一群人。他们穿着深蓝色的工装,在办公室和机房之间来回切换,他们便是机房的安全卫士:综合机务员。他们的工作好比是机房的晴雨表,电源、专用空调、列头柜、温湿度……多年以来,各项机房的巡检数据都被他们仔仔细细地记录在册。
无处不在的一张张标签
5月13日8:30,横浜机房办公室已全员到齐,4位综合机务员完成了早晚班的工作交接。机务长张舒优匆匆忙忙地扒拉了几口早饭,便清了清嗓子开启每天惯例的早会。
从对话录音情况检查、视频监控图像检查到IDC机房巡视,早会上强调的重点工作也是团队的常规工作。保障机房各个环节的稳定运行是机务员团队的共同目标,它被具化到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检查、巡视中。
上午10点,一场细致的机房巡检工作开始了。机房空调温度、门把手消毒、消防栓、设备指示灯……机房值班人员一边拿着好几摞巡检记录表,一边环顾机房的各个角落。机房是机务员最重要的工作阵地,那里连接着成百上千台政务云设备,不能容忍有半点疏忽。
机务长向记者展示机房管理的种种细节
这一工作通常要持续半个小时以上,机务人员需要练就火眼金睛才能挑出每个环节的小差错。翻看机组团队的记录本,可以看到批注有“灯管坏了”“消防时钟偏差2分钟”等不易被察觉的细节。
“U位×××,编号×××,客户要求一天之内新增光纤设备。”一路小跑赶过来的机务员卜志豪刚接到客户下发的一张业务工单。对于机务员来说,接工单是主体工作中见缝插针的任务。他没有打断巡检人员的工作节奏,而是在星罗棋布的设备里快速找到一条细细的线路。紧接着,他顺利地用仪表检测出光纤数据,完成了一次光功率测试。“数据没有问题,明天可以安心地为客户装上光纤了。”卜志豪立刻将检测结果汇报给机务长。
“编号”相当于机房设备的身份证号码,通过一张机房平面图和一连串的编码,机务员能够快速地搜索到该设备,这是所有机务员的基本功。张舒优的团队成员最少也有3年的工龄,对他们而言,机房称得上是天天打交道的“老面孔”。有着十多年工作经验的业务员,更是能熟练地将每台设备的历史娓娓道来。
机务员团队的“最强大脑”并不是与生俱来的。无处不在的标签充斥着每个机务员的办公桌。
张舒优的电脑显示器边缘贴着好几张便利条,“严禁空挂充电器”“上班签到表签名”“严禁使用U盘”……不仅如此,作为横浜机房的机务长,张舒优还要熟练掌握交流头柜、直流头柜、空调电源屏的总体方案,一张详实细致的表格成了他常年的电脑桌面背景。“这些是我平时最容易遗忘的细节和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表格,标签化记忆的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我的习惯,看多了也就不会忘了。”张舒优说。
经过多年的团队磨合,横浜机房已经达成了统一的做事风格。不光是张舒优,团队所有成员都默契地把便利条放在案头最显眼的位置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是一支闷声做事的队伍,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只能听得见敲击键盘的声音。
必不可少的一场场演练
进入5月的上海,气温已经按耐不住地在30℃徘徊,眼看离最难熬的梅雨季节越来越近了。横浜机房即将迎来最为紧张的防汛防台时期,张舒优把演练工作安排到5月中旬。
“受厄尔尼诺暖流的影响,今年的台风天气可能会很频繁。”张舒优的语气中透露出隐隐的忧虑。最近,收看天气预报被列入了张舒优的日常行程中。去年夏天是上海的台风高发期,为了时刻保障机房的设备安全,张舒优几乎把家安在了机房。“远程值班不安心,生怕遇上天花板渗水的情况。”碰上严重的汛期,雨水常常漫过街道,张舒优依然记得趟着水走进办公大楼的滋味。
下午2点,防汛防台演练正式开启。张舒优带着两名机务员来到设备储存室,应急挡水条、抽水吸尘器、棉花毯……楼道边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防汛防台的“神器”,在通往机房的走廊上还设置了地势告警装置。在外行人看来,暴雨冲破重重防线,渗透进机房的概率极低。但张舒优团队要做的是,将所有微小的诱发因素掐灭在初始阶段。
只见,一位机务员快速地搭好扶梯,另一位则熟练地将塑料薄膜铺开,盖在机柜的顶层。从预备防护产品到设备回归原位,整个过程不足5分钟。对于综合机务员来说,相同的演练进行过无数次,正是这种规律性的重复才让失误一次都没光临过。
机务人员进行防汛防台演练
8点、10点、16点、22点,横浜机房形成了一天四次的标准化机房巡检机制,但是在防汛防台时期,巡检的频率也会跟着变化,“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小时巡检一次,关键时刻大家都格外谨慎小心。”张舒优说。这只是一年当中的某次常规演练,等待他们的还有6月温度告警演练,7月机柜跳电演练以及11月消防演练。“针对每个月的主题演练,我们会集中安排好几场全员练习。只有将步骤、流程烂熟于心了,到了关键时刻就不会慌了阵脚。”
张舒优担任一线机务员已经有十余年了,在他的印象中,机房的工作没有特别忙碌的时候,平稳、安全才是他们的工作常态。也正是这种“螺丝钉精神”,才把大大小小的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,才支撑起多个机房7×24小时地运转。
记者:徐晓倩
摄影:冯诚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