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绿地虹桥世界中心的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现场指挥部,陆丰明是有名的稳当当的“大块头”。说他稳,一来是因为体重太“稳”,二来则是由于事情一旦交给陆丰明,那么这件事就能落实得非常稳妥。
从5月14日开始,陆丰明作为上海电信派驻成员加入进博会筹备工作现场指挥部,他的办公室从世纪大道搬到进博会展馆旁。而名义上身兼网络发展部重大项目主管职务的陆丰明,实质上成了整个进博会通信建设的对接人,承担了囊括网发部职责的所有协调工作。
保障通信网络建设质量是陆丰明的基准线,他为此曾就设计方案改动问题在会上与场馆施工单位据理力争。从最初拍桌子叫板到一句话搞定,几个回合下来,他和这些人不仅没结下梁子,还成为非常默契的合作伙伴。
经历了近5个月的忙碌,进博会展馆的布置工作已接近尾声,预期的工期丝毫未延误。偶尔闲暇下来,陆丰明也会站在指挥部的窗前迎街眺望,他看到这株进博会的“四叶草”已经将其互联网的“脉络”伸展开来,而基于这些网络,身处其中的人和事将在未来与整个世界的时空紧密相连。
身板“稳”,做事也稳
为了推进进博会主会场国展中心的网络新建、改建和优化工作,陆丰明作为上海电信进博会通信保障工作的总接口人,被派驻到上海市进博会前线指挥部。而上海电信作为本次国展中心固网建设的总牵头,也是唯一驻扎在前线指挥部的通信运营商,陆丰明自然而然也成为了通信行业的“现场代表”。
相处久了,指挥部的同事开始直呼身材敦实的陆丰明“大块头”。尽管陆丰明本职工作是固网建设,但由于身处同一个办公室,为了其他部门同事的便捷、高效,陆丰明很自然地将通信协调工作全揽下来。陆丰明用自己很“稳”的风格,让进博会场馆改建中的通信难题都有了抓手。
记者:过去半个小时你接了两个电话,事无巨细地沟通协调,看得出大家有问题都会找到你。你在进博会前线指挥部承担了怎样的角色?
陆丰明:作为通信保障工作的总接口人,我的主要职责就是沟通协调,横向协调各委办局,包括公安机关、国家会展中心以及进博局等单位,纵向连接电信、移动和联通这三家运营商。电信公司主要牵头负责场馆内的固网有线建设,但是我不光要负责固网,还要承担其他运营商方面的对接工作,移动、联通在指挥部没有派驻人手,所以一般指挥部有通信方面的问题都会找我,其实我承担了电信业务的总对接人职能。
记者:事无巨细的协调工作,是否让你的工作量超负荷了?
陆丰明:换个角度想,由我来承担通信业务对接工作,其实提升了大家的效率。今年五六月份,进博会场馆改建工程开展初期,指挥部每周至少要开五六场协调工作的会议,可以想见前期充分沟通是保障工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。
我们承担了两个场馆的网络新建以及整个场馆的网络扩容工程,单项项目就达到几十个。工期紧任务重,我们几乎与总包方的土建单位每天都沟通,同时也会每周召开项目组例会,协调设备、人员、资金、到货等情况。我会将进度反馈给移互部、青浦局两家建设单位。
施工过程中我们还要严格限制进出人员。进博会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,进馆的证件被分为好几个安全等级,施工人员手持的大多是临时证。这些证件需要通过我来办理,经由电信公司和通管局的双重签字才能有效。我已经协调多部门办理了20多次证件,共计办证700多张。
“大块头”成了一个昵称
进博会展馆建设过程中,延误工期是建设单位不能触碰的红线,各单位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,彼此间难免会产生一些冲突。陆丰明在工作中就遭遇了这样的冲突——建工单位为了赶工时,没有按照事先与运营商沟通的方案,在金属吊板内打足用来防止信号屏蔽的网眼。为此,陆丰明作为电信、移动、联通三家运营商代表,与建工单位据理力争,甚至在大会上拍桌子叫板。
记者: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是什么?
陆丰明:最难的地方在于协调。要知道网络改建工程需要跟着总包方和建工单位的进度来做,他们建设到哪里,我们就改造到哪里。但是之前出现好几次建工单位方案变,却没有通知我们的情况。情况反映到我这里,我跟建工的项目经理沟通,没想到沟通不成,咱们只能上会。
一开始大家有些“敌对”情绪,因为我在会上提出了非常多的问题。问题越多,他们要干的活就越多。事实上,我们能够理解建工单位的心态,比如要在场馆的全金属结构中开孔,这项工作会大大影响建工单位的工期。但是如果他们不做这件事,这些金属结构按照专业人员测评,会屏蔽掉接近60-70%的网络信号,我们去安装再多的设备也没法弥补被屏蔽的信号。
类似金属吊顶屏蔽的问题,从5月到现在已经出现了七八次,最初每次解决问题的周期要两周时间,但随着大家沟通频繁,事情解决也顺畅了。一些小的改动,我们不需要提到大会上定夺,最多反映到我这个层级大家就能沟通解决了。
记者:经历了如此多的协调工作,你有没有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沟通策略呢?
陆丰明:谈不上策略,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吧。
我们理解建工单位出于防火考虑,需要按照全金属的建筑结构。但是这些金属反过来会对场馆内信号造成屏蔽,也是对方需要考虑的事。我们有自己的底线,不能因为建工单位很忙,就不做防屏蔽措施,如果理解不了就硬上,台子还是要拍的。大家如果都能站在进博会全局的角度,而非只顾完成自己的一摊工作,问题就能更有效地避免。
当然,人都是感情动物,大家交涉久了,相互熟悉也就更容易互相理解。建设单位的同事开会时开玩笑叫我“大块头”,原本这个不太客气的外号,随着我们合作加深,大家互相熟悉,也就成了一个昵称。